劉宗聖:主動式ETF像油電混合車 融合ETF與基金特色


金管會7月底宣布將開放主動式ETF,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劉宗聖認為,主動式ETF就像油電混合車,融合ETF與傳統共同基金的特色,可提供投資人新選項;未來主動與被動基金相互搭配,有利台灣基金市場發展更多元、創新與均衡。

過去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只能被動追蹤指數,新的主動式ETF將有基金經理人負責操盤,希望追求超越指數的績效。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妙喻,過去投資人投資被動式ETF,就像只能選擇市面上的制式便當;未來開放主動式及多重資產ETF,如同有頂級廚師替投資人買菜,並特製料理。

事實上,主動式ETF並不是橫空出世,劉宗聖指出,早在1983年,台灣第一家投信公司成立,隨後發行募集國內第一檔共同基金「國際ROC台灣基金」,就是由基金經理人操盤的主動式基金,至於已有41年歷史。

相較之下,從2003年台灣首檔ETF元大台灣50(0050)推出,至今21個年頭,只有一半歷史,但這幾年台灣ETF發展快速,規模市占已超越歷史悠久的共同基金。

ETF規模市占已超越共同基金主動式ETF成新選擇

過去ETF與共同基金最大的差異,在於共同基金有基金經理人操盤,ETF則是被動追蹤指數;如今隨著主動式ETF開放,把兩者界線進一步打破,外界憂心共同基金市場恐進一步遭到ETF侵蝕。

劉宗聖接受中央社獨家專訪時表示,多數投信公司同時都有發行ETF與共同基金,手心手背都是肉。「巧克力牛奶是牛奶,牛奶巧克力是巧克力」,ETF與共同基金還是有根本上的差別,重點是要能夠滿足不同投資人的多元需求。

很多人把ETF和共同基金市場看成零和遊戲,但實際上,「應該是競合關係才對」。劉宗聖說,2020年初,國內主動加上被動基金合計規模大約新台幣4400億元;到今年中,這個數字已經超過3兆元,也就是短短4年半時間,規模成長近7倍,「大家一起合作可以把餅做大」。

國內ETF發展成熟 基金市場規模4年半成長近7倍

劉宗聖回顧,台灣ETF歷經超過20年發展,已經有很完整的學習曲線,不論是投資人的教育、產品的設計、法規的開放都逐漸成熟。

20多年來,台灣ETF市場從單純的「1乘1」,只有1倍報酬的原型產品,並單純追蹤股票,發展到今天的「4乘4」,有1倍原型、兩倍槓桿,負1倍反向,以及加入ESG、AI、機器人等各種熱門主題的smart Beta產品;連結的資產標的也從股票、債券、商品期貨到外匯都有,可以排列組合成多種變化。

劉宗聖認為,主動式ETF是一塊重要拼圖,加入基金經理人操作,台灣基金市場將跨入「多乘多」的新時代。

主動式ETF像油電混合車 結合基金及ETF特色

「身處這個行業,ETF與共同基金其實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劉宗聖從0050創立至今,一路參與台灣ETF發展,博得「台灣ETF教父」美譽。他回顧台灣ETF的發展歷史,很多ETF的第一桶金,也就是成立前期的主要投資者,其實都是主動式基金。基金經理人在買很多個股的同時,會買進一些ETF當做多元操作的一環。

劉宗聖指出,ETF是很好的投資操作工具,譬如先前陸股很夯,但台灣要去買大陸的A股,可能有匯率的問題,還有交易時差、選股等問題,因此很多經理人透過買A股ETF,做為投資組合一部分。而遇到市場波動加劇,基金經理人如果去放空,持股水位可能偏低,許多經理人則會買反向ETF。

劉宗聖認為,如同今天的汽車業,正處於新舊世代的交界,有人喜歡傳統的燃油車,也有人喜歡電動車,各有擁護者;而主動式ETF就像油電混合車,把基金及ETF兩者特色結合在一起,重點是可以提供投資人更多的新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