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不振 學者:救市政策難奏效民間不滿四起
多名學者分析,中國長期仰賴銀行承擔國企經營不善的後果,債券、貸款壞帳增加,即使中國央行日前推出政策,但為時已晚,效果恐不彰。同時,中國民間對於經濟不振所帶來的失業、社會不平等現況不滿,恐將導向民族主義狂熱。
國策研究院與陸委會14日舉辦「習近平主政下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態勢」研討會,邀請多名學者、專家與會討論中國經濟問題。
美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董事長程曉農指出,中國未來的最大危險在於其體制化的金融機構,中國政府控制每間銀行,這套機制雖協助中國在1996年成功擺脫因國企經營不善衍生的經濟困境,但中國對銀行系統的全面控制,使得中國人民銀行(央行)不得不為大型國企提供資金,使得銀行體系的風險增加。
更有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如今更難擺脫陰霾在於對內刺激經濟政策發行時機太晚,再加上經濟發展長年聚焦在製造業,甚少提到刺激消費支出,對外又得面對美中貿易戰、技術脫鉤問題,中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
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暨永續長李鎮宇表示,中國經濟危機必須回溯至改革開放期間,鄧小平時期的第6個五年計畫,文件僅有一頁討論如何刺激消費支出,其餘一百多頁聚焦促進工業、科技發展,而習近平任內還是致力打造半導體行業,也甚少著墨消費支出。
韓國國家安保戰略研究院院長韓碩熙提到,中國央行刺激政策措施發行時機太晚,難以有效處理危機,且中國現在面臨環境退化、社會不平等加劇等問題,再加上美國對中國貿易制裁,美國還要求外國公司轉讓技術以換取市場准入,對中國「技術脫鉤」問題,更是讓中國經濟面臨巨大挑戰。
中國經濟持續不振,有學者觀察到中國民間對經濟的不滿增長,抗議活動增加,但也要注意年輕一代展現的社會動盪,可能會被扭轉為對民族主義的狂熱。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志柔表示,中國經濟下滑導致失業和社會不平等,民間對經濟的不滿日益增長,社會動盪增加。陳志柔的研究團隊過去1年從中國抖音平台收集3萬6000個抗議活動影片,這些抗議主要反映經濟訴求、房地產糾紛、勞工權利等社會問題。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則從另個角度觀察到,中國年輕一代的社會動盪反映出兩個層面,年輕人不滿可能會造成政治不穩定,但中國可能且確實能把這股不滿導向對民族主義的狂熱;且經濟下滑的同時,年輕人更渴望找到體制內的穩定工作,可能會更遵從政府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