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族解定存搶買 拆解高股息ETF狂熱
銀髮瘋股市2
(中央社記者潘智義、江明晏台北29日電)ETF是近年最夯的金融商品之一,投信公司陸續發行高股息、季配、月配等各類型ETF,吸引市場資金投入;銀髮族甚至將退休金或定存解約搶買ETF,但殘酷的現實卻是未必真的能賺到錢,收益也不見得比定存好。
ETF(Exchange Traded Fund)為指數股票型基金,是一種由投信公司發行、並在證券交易所掛牌的共同基金,最常見的就是追蹤大盤指數、特定產業指數,規劃投資一籃子的成分股票,更有交易石油期貨等高風險性質金融商品的ETF。
高股息ETF最熱門不保證獲利但靠過去績效吸睛
兆豐國際投顧副總經理黃國偉對中央社記者表示,從與客戶互動的經驗觀察,銀髮族近年開戶數增加,不見得是解定存買ETF,也可能是解約壽險投資型保單,把資金挪到證券商開戶,當時造成排隊搶買ETF,還不一定買得到。
他說,會有這種現象,原因就是投資型保單的宣告利率僅2至3%,相對於ETF的7%、8%報酬率,根本無法留住銀髮族,他們寧願把錢拿到券商開戶,排隊申購ETF。
不過,黃國偉直言,ETF的7%、8%報酬率是指過去績效,投信公司發行ETF等共同基金,申購說明書一定會有「過去績效不保證未來獲利」這類警語。台股多頭格局下,高股息ETF有7%、8%報酬率不稀奇;但股市不會永遠多頭,一旦行情走空,要有這樣的報酬率仍有難度。
他解釋,多數高股息ETF的遊戲規則是建立在多頭市場的環境,台股現金殖利率大約只有3%多,有7%以上殖利率的股票才100多檔。「高股息ETF,為何能號稱7%、8%年化報酬率,答案就是把淨值拿來配息,等於拿自己的錢配給自己」;但台股近半年呈現震盪修正格局,導致近期很多高股息ETF「破功」,配息持續走低。
富邦投信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進行2024「國人安心樂活享退調查」,結果顯示,已退休族群運用ETF的投資比率,已從2017年的1.44%,大幅上升到38%。
調查顯示,退休族投資配息型ETF熱度持續升溫,高達86.13%的受訪者表示曾購買這類投資產品,尤其季配型ETF以50.73%占比居首,月配型占比25.12%居次。
高股息ETF在媒體大幅報導,以及投資人口耳相傳下,被形塑成穩定獲利的金融商品;很多人只看到報酬率7%、8%的高股息,卻未想到股市行情向下之際,報酬率陡降,甚至勉強用淨值配息、侵蝕本金的疑慮。證期局表示,投信發行ETF絕對不能保證獲利,即便暗示保證獲利也不行,投信發行ETF資訊務必表達清楚,避免誤認為保證獲利。
銀髮族追捧ETF像趕時髦 應避免偏聽
針對銀髮族解定存、投資型保單,一窩蜂似的買ETF現象,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名譽教授周行一表示,從學術研究的觀點來看,銀髮族搶買ETF有幾個可能原因。首先,人容易被時髦的東西吸引,受最新報導的內容影響,在媒體、網路傳播影響下,ETF被大量報導,因而吸引投資者,「人容易被接觸的新聞影響」,這是行銷的基本理論。
周行一認為,ETF是隨手可得的投資訊息,投資人很容易就被吸引,此即學術上所謂「花車現象」。因人喜歡跟著熱鬧走,好比看到路上很多人排隊買吃的東西,其實自己不知道這家店的東西好不好吃,卻只因看到大家排隊,就認為應該不錯,彷彿在國外的嘉年華盛會,大家都想上花車。
「花車現象」還有一種經典類型,周行一直言,人就是「怕錯過這次好機會」(Fear of missing out;FOMO)。人都怕錯過機會,投資股市也同樣怕錯過這次賺錢好機會,擔心以後沒錢賺,或者擔心退休金不夠多。因此,行銷手法便鎖定人的害怕點行銷,投其所好的方式。
他解釋,上述此類行銷手法,不只限於ETF,也是常見的保險行銷手法。金融商品的行銷沒什麼不好,資本主義就是利用人性來行銷;若遇到買不起房子的客人,就提供長期房貸。
同樣地,在想賺錢又怕錯過機會的情況下,便造成搶買「大家在談的時髦金融商品」現象。手邊沒錢的人只好解定存、解保單契約,甚至抵押房子、質借股票買ETF這類金融商品,此即「認知的偏誤」,投資人可能因認知偏誤受到傷害。更有甚者,連詐騙集團也利用這種「認知的偏誤」,進行理財詐騙。
為避免在「花車效應」下,銀髮族受大量ETF新聞資訊影響,進而產生認知偏誤,投入不適合自己的投資行為,他建議,人生最好要有理財規劃,務實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商品,千萬不要想一夕致富,也不要好高騖遠。
銀髮族投資要量力而為雙向了解金融商品優缺點
周行一認為,「沒本事到匈牙利買城堡,就在台灣買一棟小房子;住不起台北高價的房子,就到其他城市買便宜點的房子。」人生下來就是不平等,不是每個人都很有錢,除非運氣好,畢竟像巴菲特(Warren Buffett)這種靠投資賺大錢的人終究是少數。尤其是銀髮族,獲利目標宜設定一般水準,千萬不要貪心。
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胡幼偉表示,雖然媒體、網路充斥投資ETF正面消息,但同樣地,有關ETF負面的訊息也可輕易獲得;從訊息傳播的角度來談,銀髮族買ETF應該要接觸「雙面訊息」,避免偏聽。
胡幼偉解釋,說ETF好的訊息很多,但也同樣有很多負面訊息,網路上常見抱怨投資ETF的失敗經驗,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好壞說法應該都能找到,滿足基本的「雙面訊息」取得;若是擔心誤信網路錯誤訊息,可以找可靠的人幫忙分析,綜合判斷後再出手。
他說,在郵局、銀行定存利率偏低的情況下,ETF這類共同基金經媒體宣傳、投資達人推薦後,便吸引很多銀髮族在內的投資人。尤其投資ETF可賣掉部分或全部出清,有別於手續麻煩及違約金問題的定存解約,也是吸引銀髮族買ETF的原因之一。
胡幼偉坦言,每個人的口袋深淺不同,有人錢多不在乎,但多數人終需量力而為,不要輕信少數媒體或理財達人,說不定他們極力推薦特定金融商品的背後,還存在特殊目的,畢竟「沒有從天上掉餡餅下來」的道理。他建議,不要把全部資金押在同一標的,當然也不要把所有的錢都拿去買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