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月企業利潤大降 分析指下半年壓力更大
中國5月工業企業利潤大降,學者沈建光分析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物價持續低迷,以及地方和企業之間拖欠帳款問題突出。他認為,下半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可能再度顯現,對企業現金流造成更大壓力。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年減9.1%,是去年11月以來新低,這也導致前5個月工業企業利潤重回負成長。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2日刊發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的文章,指出企業盈利持續下降,加了大企業資金周轉壓力。
他說,有效需求不足是企業盈利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房地產市場再度轉弱,黑色金屬、水泥等建築相關行業利潤顯著承壓。
另一方面,消費分化和關稅衝擊也對企業利潤拖累。除了官方「以舊換新」政策相關的家電、通訊器材等品類外,其他品類零售增速依然偏弱。美國關稅政策衝擊導致中國部分產品出口明顯下滑,下游消費品製造業利潤仍弱。
他表示,中國經濟近年「生產偏強、內需偏弱」,供需不平衡格局下,工業品價格持續負成長,這也是企業盈利不佳、現金流承壓的重要原因。
他說,汽車行業是受價格下行拖累的典型。今年以來,就算汽車銷量增加,但銷售額成長仍放緩,行業利潤萎縮。1至5月,汽車銷量年增速達到10.9%,但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零售額增速僅為-0.1%。這顯示汽車價格大幅下降。1至5月,汽車製造業利潤年降幅擴大至11.9%,是2023年4月以來新低。
另一個導致企業利潤下降的原因,沈建光表示是拖欠帳款問題突出。地方政府以及企業之間、企業和企業間的拖欠帳款都變得更嚴重。
據中誠信國際估算,廣義的地方拖欠企業帳款規模可能達到人民幣11兆(約新台幣44兆元)至15兆元,嚴重影響企業生產經營和地方經濟發展。
沈建光說,下半年,隨著「搶出口」和「以舊換新」效應減弱、房地產再度轉弱、物價持續低迷,疊加中美貿易局勢的不確定性,經濟下行壓力可能再度顯現,對企業現金流造成更大壓力。
對於這樣的情況,他主張加大促消費政策力度,推動企業盈利狀況改善,包括進一步降低購房成本以及房貸利率,扭轉房市對消費的負向財富效應;大規模劃轉國有資本到社保基金,提升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準等。
沈建光還建議,將更多新增地方專項債額度用於償還拖欠企業帳款,對過去幾年防疫支出導致的拖欠企業帳款,可以考慮發行特別國債,一次性予以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