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國科會簽合作協議 4面向促進台灣水利科技



面對極端氣候加劇,經濟部今天與國科會簽署合作協議,跨部會整合科研能量與水利實務經驗,將針對地質下陷監測與防治等4大研究範疇,研析可提升水領域韌性與調適能力的相關技術,為台灣水利科技發展注入新動能。

極端氣候加劇對水環境的衝擊,為探討更全面、前瞻的解方,今天經濟部與國科會分別由水利署長林元鵬、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處長賴明治,代表簽署「水利技術研發合作協議」。

協議將針對氣候衝擊與風險評估、防災科技與深度學習、水文觀測與地下水補注、地質下陷監測與防治等研究範疇,共同研析可提升水領域韌性與調適能力的相關技術。

經濟部次長賴建信於簽署典禮見證時致詞表示,近期的颱風丹娜絲為120年來首次由嘉義地區登陸,對西南地區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足見大自然的力量實不容小覷。

賴建信指出,感謝國科會過去於水資源物聯網計畫中,協助水利署應用AI及IoT技術,發展淹水感測器,成為水利防災決策與救災的利器。地層下陷防治方面,亦有賴國科會協助建立跨域平台,釐清地層下陷成因與機制,並以沙盒計畫持續精進研析,取得豐碩的成果,顯示此類型的合作架構為極佳的操作方案。

賴建信表示,目前行政院水及流域永續小組依循循證治理原則,化解部門本位主義,有效配置部會預算貫徹系統性治理,經濟部與國科會此次合作面向除探討氣候調適與防災應變等水領域議題外,亦期盼未來能擴及如能源轉型的創新技術,如地熱、小水力與氫能等新綠能技術的發展等,共同營造環境面、經濟面與產業面更美好的發展願景。

國科會副主委林法正提到,此次與經濟部簽署新一期合作協議書,不僅象徵兩個部會的攜手合作,更是政府一體具體實踐的展現。他強調,國科會與經濟部在過去5年針對地層下陷防治研究已建立扎實的合作基礎,如今為因應更宏觀的國家永續發展目標,將合作觸角從單一議題擴展至更廣泛多元的綜合性水利議題,這將為台灣水利科技發展注入新動能。

林法正解釋,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挑戰,相信在國科會的科研能量與經濟部在水利實務上的豐富經驗結合下,必能激盪更多創新思維,為台灣的水利技術發展開創嶄新局面,共同帶來更安全、更永續的環境。

經濟部與國科會說明,這次「水利技術研發合作協議」的簽署,不僅是經濟部與國科會於109年「尖端地層下陷防治技術研發」合作架構的傳承與延續,更標誌了水領域在科研技術方面的持續精進與提升,也期望藉此提高水環境韌性永續,與台灣整體氣候調適能力。
系統開發、資訊提供: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台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台灣期貨交易所
本資料僅供參考所有資料以台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公告為準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 © PChome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