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徐佳馨/老屋能走出新路數?
近期關於老屋新生的話題不少。(圖/記者陳韋帆攝)
[NOWnews今日新聞] 近期關於老屋新生的話題不少,如果用《都市更新條例》中「重建」、「整建」、「維護」三大分類,重建型的有台北市政府宣布公告調降「整建住宅專案計畫」,市府將公辦都更第二階段意願門檻降至八成,加速整宅社區進入第三階段模擬選屋;整建與維護型的有內政部建議透過補強老屋結構的老屋「延壽」,都可以看出老屋問題迫在眉睫,各方想解套卻不得其法的窘境。
不可諱言,會陷入這種窘境,與過去政府與民間期待的最大值為重建的思考息息相關。許多所有權人一生中最大的財富就在不動產,自然期待要到更多,除此之外,舊翻新之後增加的房屋稅、管理費等居住成本,不一定是所有住戶都能負擔,種種因素下,也讓重建整合不容易達成共識。重建績效有多差,看看數據就知道,民國87年上路的都更條例迄今全台僅通過1188件,完工數量才618件,足見效益不如預期,是時候要進行調整。
在現行規定下,老屋就是三條路可走。
若以重建為思考,無論是降低同意比例,或是縮小面積,都能大幅提升可能性,例如危老是把基地面積降低,北市府的整宅專案採降低同意比例,但無論哪一種,其實到最後都會有一些問題發生。例如危老案因為不管基地面積,結果造成都市破碎化,蓋出來的房子不好住,甚至可能把鄰居弄倒,整宅因為戶數多、面積大,若能順利推動整合的確具有指標意義,但就算標準降低,依舊是最後同意戶們來決定眾人命運,就算放寬標準吸引一些游離票同意,但死守家園的釘子戶依舊會是實際執行上的壓力。
至於整建與維護呢?
以往內政部的政策方向都是以重建為主軸,整建和維護連配角都稱不上,現在政府則打算把重心轉向「老宅延壽」,藉由加強老舊建物的整建維護,不需要拆除重建,只需簡易評估與修復補強技術工法,就能在短期內讓老宅延壽,維持都市動能,老屋坪數實在,管理成本與持有稅低,不失為是民眾解決居住問題的良方,同時也因為需求大,能開拓建築、營建等相關產業的商機,嘉惠更多業者與民眾,只是老屋體質顧好了,未來推動順不順利不一定是政府說了算。
最重要就是看銀行是否願意貸款給延壽後老宅?
過去,銀行願意放貸給老屋多數是看中土地價值,也對重建之後的倍翻房價有美好預期。屋齡長期以來是放款考量重點,民眾願意砸大錢換來未來二三十年的居住安穩固然是好事,卻同時就意味著二三十年間應沒有機會走上重建之路,屆時銀行在價格認定上將依據哪些標準?是否會比原屋況更有利率、成數或貸款年限的空間?這些都直接牽動民眾參與的意願,更影響台灣老屋日後的走向。
但凡有選擇就有取捨,相較於有些民眾一廂情願認為老屋就是翻身特快車,多了整建與維護的選擇,更需要政府與專業人士提供關於結構安全、財務負擔、維護成本等專業知識提供所有權人參考,甚至輔導推動進入老屋的下一階段,這也是政策推動之時應該考慮的配套。
不然,放任民間瞎子摸象自己選擇,可以預期的是大量老屋不一定走往適合自己的道路。屆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日後如何發展,恐怕就是端看屋主們各自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