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前一篇的分析師文章;當然,持有的股票家數越多,投資人承受的「非系統風險」就越低,但另一方面,過於分散的投資組合,卻會導致投資人想要戰勝大盤的機會也會相對較少。因此「風險」與「報酬」之間,如果夠取得最佳的平衡,就必須得回歸到投資組合的配置上。
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同時也是戈坦資本投資(Gotham Capital)創辦人,在過去20年創造平均40%報酬率的葛林布雷(Joel Greenblatt),在其著作《你可以成為股市天才》一書中指出,只買1檔股票,是無法分散任何的非系統風險,但如果股票的家數來到2檔,就可消除掉46%的風險,股票提高到4檔,72%風險可被消除,提高到8檔,將減少81%的風險,再者,如果投資人一次買進500檔的股票,99%的非系統風險都可被有效消除,換言之,投資人只會面臨到系統風險。
雖然有了「持股家數」與「可消除非系統風險」的對照關係,但由於每位投資人的資金規模都不一樣,風險的承受度也不盡相同,因此「持有多少個問題兒童?」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基本上,慶龍建議可落在4~8檔,一方面已經分散了大部分(72%~81%)的非系統風險,另一方,當問題兒童變成明星股票時,又不會因為持股比重太低,對投資組合的績效沒有太大的幫助。
舉例來說,假設一開始將資金平均在4檔問題兒童上,其中有一檔變成獲利100%的明星股票時,就可貢獻投資組合25%的整體報酬,即使平均分配到8檔問題兒童的股票上,只要有一檔當年度可以獲利100%,依然可以為投資組合帶來13%的績效,然而,如果將資金分配到16檔、32檔,甚至500檔股票上,即使買到了大賺1倍的股票,對投資組合的貢獻也是微乎其微,分別僅有6%、3%與0.2%的獲利提升。
從非系統風險的角度來看,4~8檔的持股已經消除了72%~81%的風險,但就投資組合的報酬,仍會產生13%~25%的差異,因此,對於非法人資金規模的投資者而言,如果要進一步提高投資的報酬,集中持股在5檔會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只要有一檔問題兒童變成明星股票,該年度的投資組合報酬率就有20%,另一方面,就實務而言,持有5檔股票跟持有8檔股票,風險的承受度已經相差不多了。
關於這一點,葛林布雷也提出類似的觀察,他指出若大盤的預期年化報酬率為10%,持有5檔股票,一年後約有2/3的機率投資報酬率會落在-11%~31%之間,而持有8檔股票的投資組合,一年之後的報酬率,2/3的機率則會落在-10%~30%之間,換言之,即使投資組合中少了3檔股票,但5檔股票與8檔股票所降低的非系統風險,其實已經差不了多少了。
總結而論,掌握到問題兒童的投資要領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如何配置一個符合自己風險承受度的投資組合?才是得以創造源源不絕傳好股的重要關鍵,整體而言,投資初期,將資金平均分配到5檔問題兒童的股票,會是在「報酬」與「風險」之間最佳的一個平衡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孫慶龍的投資部落格》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