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低迷影響地方政府收入,轉為對民眾及企業增加罰款來彌補。有中國學者表示,2022年中國全國罰沒收入達人民幣4283億元(約新台幣1.9兆元),創10年新高。中國司法部今天表示,要堅決遏制亂罰款行為。
中國媒體觀察者網13日刊登蘇州大學東吳智庫研究員、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成良的文章。當中提到,罰沒收入作為非稅收入的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殊的財政收入手段,近年異常成長,尤其是2020年以後。
根據劉成良梳理近10年的數字,2013年全國罰沒(罰款加沒收)收入約3062億元,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別有約3113億元、3711億元、4283億元。2020年至2022年的罰沒收入占非稅收收入逾10%。
文章指出,罰沒收入異常成長有兩個原因,一是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結構不合理,近20多年來房地產大發展使地方政府嚴重依賴土地相關的收入,房市疲軟又嚴重影響地方財政收入。經濟不景氣下,政府為減輕企業負擔而減稅,使地方政府稅收減少。
此外,中國中西部不少縣級行政區都有財政「自主造血」能力不足的問題,長期需要上級的轉移支付來維持運轉和發展。隨著自上而下轉移支付不足,罰沒收入成為一些地方政府彌補財力的應急性手段。
新華社旗下「半月談」2021年曾報導,中國北方某山區縣交通違規罰款一年就有3000多萬元,而當地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才1億多元。
二是地方政府的剛性支出壓縮空間較為有限,如果沒有足夠財政投入,可能引發較多的不穩定問題。如近期河南清豐縣及新鄉市等地,出現醫護人員討薪事件,另有地方的黨政機關幹部表示被延後發放工資。
中國國新辦今天舉行記者會,介紹加大助企幫扶力度有關情況。中國司法部副部長胡衛列表示,司法部與國家發改委日前就「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他表示,「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涉及服務保障和權益保護,當中提到禁止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違法干預經濟糾紛,堅決遏制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等行為,將進一步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