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拋出赴菲律賓開發綠電,國內智庫學者看好台菲電網若互連,可建立長期能源供應鏈,業者前往菲國投資開發綠電,可透過海底電纜或綠氨船運等方式運回台灣;工程界反映,建置海底電纜的長度並非難題,但布纜船尚須克服水深2000公尺以下等技術挑戰。
郭智輝日前拋出赴菲律賓開發綠電引發國內產、學界高度關注,台綜院今天舉辦「菲律賓再生能源開發論壇」,邀集智庫專家和學者、以及產業界代表分享菲律賓再生能源發展機會、海纜開發規劃及光電建設進度等。
台綜院表示,東南亞國家人口約6.7億,加上供應鏈移轉趨勢、人口紅利等因素驅動經濟成長,市場規模不容小覷,其中菲律賓近年GDP成長率達5%,也推升電力需求。考量第一大島呂宋島和台灣距離近,且台灣能源進口依賴度高,假如台菲電網互連計畫得以實現,可建立長期能源供應鏈。
隨著經濟發展需求,台綜院預估,菲律賓2022至2050年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超過5%,電力銷售總量到2050年將增長超過4倍,尖峰需求總量預估從2022年的16.6百萬瓩(GW)增長到2050年的68.5 GW,大部分經濟活動集中在呂宋電網。
觀察菲律賓能源結構,台綜院表示,地熱與水力是菲國目前主要的再生能源,但開發潛力逐漸受限,未來將聚焦低焓地熱和微型水力發電。光電與風電技術成熟、成本逐漸下降,將成為能源轉型核心,到2050年將提供超過一半的電力需求;光電以呂宋島中部的大型太陽能發電廠為重點,陸域風電集中於呂宋島北部和巴拉望島。
工研院綠能所表示,菲律賓再生能源非常豐富,根據國際機構估計,菲律賓太陽光電蘊藏量達60GW,風力達90GW,水力則有300GW,但菲律賓全國總用電量不到台灣的一半;換句話說,菲律賓綠電發展有潛力、可以外銷,對業者來說也是藍海市場、值得開發,並將多餘綠電透過海底電纜、綠氨船運等方式運回台灣。
電纜技術方面,世曦工程顧問代表指出,建置海底海纜的長度並非問題,但須考慮如何克服深度的施工挑戰以及是否具有經濟規模,尤其呂宋海峽水深為2000至5000公尺,其中水深超過3000公尺,開發難度較高,且會受黑潮、熱帶氣旋等自然環境影響。
觀察國際海纜的建置實績,已完工的國際海底電纜水深約130公尺,規劃中的澳洲與新加坡之間的海底電纜水深則為1900公尺。
除考慮電纜建置的深度,產業界代表指出,布纜船的施工量能也是一大挑戰,單就經濟效益評估,可能無法吸引開發商投資,加上海底電纜計畫涉及國際事務談判,考量台灣外交處境,建議由國際性的開發主體主導,更有機會促成海底電纜計畫的可行性。
談及菲律賓光電開發建設,崑鼎綠能環保表示,世界各國光電技術發展成熟,菲律賓人力成本相對低,進而壓低建置費用,在菲國建置光電的費用一定會比台灣低,但廠商海外投資仍須考慮當地政治情勢穩定性、匯率轉換等,尤其菲國的基礎建設,容易受到政治情勢變動。
另有學者表示,台商到菲律賓投資可透過非營利的非政府組織牽線,或者籌組國家隊與美國、日本等國際盟友合作,以跨越地方政治和外交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