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銀海外市場布局出現轉變。央行公布今(2025)年第1季我國銀行業海外風險統計,國銀對外直接風險總額重返上升軌道,達6,139.79億美元,較前1季上揚145.84億美元、季增2.43%。其中,對美國曝險持續擴大、穩居首位已長達39季,而盧森堡則首次超越中國大陸,成為國銀第2大海外曝險地區,顯示出區域資產配置的微妙變化。
觀察各主要地區曝險情況,美國仍為我國銀行最集中投資市場,2025年首季曝險金額為1,800.66億美元,主要受信託資產配置成長,與銀行間授信活動擴張帶動,單季增加30.69億美元。相較之下,對中國大陸的曝險則延續收斂趨勢,2025年第1季降至461.18億美元,不僅創下2019年第4季以來新低,更被盧森堡的461.25億美元「篡位」,退居第3名。
央行表示,這是自2017年第3季以來,中國首度被其他國家擠出前2名位置。從整體趨勢來看,國銀對美曝險自2021年來節節升高,對中曝險則自2021年高點595億美元起連續3年下滑,平均每年減少近45億美元。兩者差距自2023年第2季首次突破千億美元以來持續擴大,今年第1季差距拉大至1,340億美元,寫下歷史新高。
盧森堡曝險水位快速竄升,主因在於其為國際基金註冊重鎮,國銀透過信託資產提高對當地基金投資,加上歐元升值4.03%帶來匯兌效益,推升曝險季增19.22億美元。反觀國銀對陸銀行間的債券與金融商品投資降低,以及對其海外分行拆款縮水,導致整體曝險季減8.2億美元。
整體來看,國銀前10大曝險國依序為美國、盧森堡、中國大陸、澳洲、日本、香港、英國、新加坡、韓國與越南,合計曝險金額達4,484.77億美元,占總額73.04%,季彈1.2%。其中越南重新擠入前10名,反映區域性資產配置再調整。央行強調,目前對陸曝險減少以短期現象視之,是否構成結構性趨勢仍待觀察,而面對中國經濟放緩與政策寬鬆風向,各銀行須審慎評估後續風險變化。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 |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