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汽車產能過剩 行業面臨洗牌挑戰中央社台北10日電 (2025-01-10 16:33:21)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汽車面臨產能過剩困境,2024年有23個電動汽車品牌退出市場或被整合到其他品牌。不少中國本土品牌進軍海外求生存,但面臨歐美關稅貿易壁壘,車企「出海」越趨困難,行業恐面臨洗牌挑戰。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乘聯分會)9日公布,2024年中國乘用車總銷量增長5.5%,達到2290萬輛。華爾街日報報導說,這一需求遠低於車企已有產能,中國多家車企為求生存選擇降價並進軍海外,更有中國車企預估2025年新能源車價格戰恐愈趨激烈。

電動汽車製造商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2024年末的內部信寫道,雖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持續走高,但極致的成本控制及配置的同質化,會引發更激烈的競爭,2025至2027年是汽車行業的淘汰賽階段。「2025年的市場競爭一定會更加激烈,預測價格戰會從1月開始點燃。」

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去年底也曾表示,汽車行業已進入「最激烈、最殘酷的階段」。

報導提到,中國汽車產能過剩,導致全球汽車市場進入洗牌階段。外資品牌如美國的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日本豐田(Toyota)在中國的市佔率遭中國本土品牌蠶食。

根據乘聯分會數據,2024年中國本土品牌市占率61%,比前一年增長8.6個百分點。

除了外國品牌生存空間遭擠壓,中國本土品牌也面臨重新洗牌挑戰。全球顧問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董事總經理戴加輝(Stephen Dyer)表示,2024年有23個電動汽車品牌退出中國市場或被整合到其他品牌中,同時有十幾個新品牌進入市場。2024年中國汽車製造商的產能利用率估計只有50%左右。

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AFS)負責全球汽車產量和銷量預測的菲爾拉尼(Sam Fiorani)表示,通用汽車在中國有6家工廠,但其實已不需要那麼多;該公司上個月表示,由於中國業務疲軟,預計將計入超過50億美元的非現金支出。

報導指出,這類洗牌現象是中國產業政策的常見結果。中央和地方政府首先透過補貼和政策支持鼓勵行業,但產業一旦發展到臨界規模,就會出現達爾文式的淘汰競爭,這樣的狀況也出現在太陽能板和風力發電機行業。

不少中國車企為消化產能將目光投向海外,但由於貿易壁壘不斷升高,「出海」變得越來越難。歐盟去年10月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開徵最高45%的關稅,拜登政府去年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中國電動汽車出口仍在增長,但最近幾個月增速放緩。
加密貨幣
比特幣BTC 93868.22 -832.62 -0.88%
以太幣ETH 3237.69 -29.83 -0.91%
瑞波幣XRP 2.48 0.14 5.84%
比特幣現金BCH 437.70 -12.27 -2.73%
萊特幣LTC 102.80 -1.22 -1.17%
卡達幣ADA 0.978932 0.05 5.10%
波場幣TRX 0.235999 -0.01 -3.46%
恆星幣XLM 0.426608 0.01 2.86%
投資訊息
相關網站
股市服務區
行動版 電腦版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依證券主管機關規定,使用本網站股票、期貨等金融報價資訊之會員,務請詳細閱讀「資訊用戶權益暨使用同意聲明書」並建議會員使用本網站資訊, 在金融和投資等方面,能具有足夠知識及經驗以判斷投資的價值與風險,同時會員也同意本網站所提供之金融資訊, 係供參考,不能做為投資交易之依據;若引以進行交易時,仍應透過一般合法交易管道,並自行判斷市場價格與風險。
請遵守台灣證券交易所『交易資訊使用管理辦法』等交易資訊管理相關規定本資料僅供參考,所有資料以台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公告為準。 因網路傳輸問題造成之資料更新延誤,精誠資訊不負交易損失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