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今日新聞] 今年國光體育獎章暨運動科學研究獎勵頒獎典禮,再次創下歷史新高,共表揚50項綜合、單項國際運動賽事的卓越成就,總計有451人次獲獎,頒發獎金高達4億6470萬新台幣,不僅破了去年創紀錄的4億4670萬元,也再次向世界展現了台灣選手在國際舞台上的驕人成績與榮耀。
然而,這份榮耀的背後,卻暗藏著運動發展中長期被忽視的隱憂。在幾個月前結束的帕林匹克運動會(帕運)中,台灣選手奮力拼搏,為國家贏得榮耀,但相較於奧運期間的全民狂熱與媒體關注,帕運的冷清氛圍顯得格外刺眼,這樣的對比並非偶然,而是折射出長期存在的問題:當社會大眾的目光集中於少數熱門項目時,冷門運動與障礙者體育是否因資源分配不均而容易被邊緣化?而這樣的結構性忽視,又將如何影響全民運動與多元發展的實踐?
運動的價值不僅是奪牌
明年政府即將成立全新的運動部,它的組織法第一條就明確指出,其使命在於「促進全民運動,發展運動之教育、競技、產業與外交,形塑運動文化並落實多元平權、社會包容及永續發展之價值」。然而,在現實中的運動政策,讓人不禁懷疑是否真能夠實現這些價值?
體育署過去被戲稱為「奪牌署」,反映出了政府對運動的短視功利思維,而不只是在中央,每當選手在國際賽事中奪牌,地方政府也爭相發放高額獎金,進行所謂「政績宣傳」。
然而,這樣的資源分配卻也長期忽視基層體育的需求,甚至是冷門項目與障礙者運動也難以得到足夠的支持,像是先前便有媒體報導,台南因帕運的加碼獎金太低,有選手打算將戶籍遷離台南市,這種「大小眼」的政策,不僅打擊運動員的士氣,恐怕也背離了運動部組織法中「多元平權」的核心價值。
回顧近兩屆奧運,台灣成績斐然,舉國上下為選手奪牌熱烈喝采,然而同年帕運舉行時,社會的聲量幾乎歸零;同樣的例子也出現在轉播權,許多政客學者為了奧運要求政府要免費轉播,但對於帕運賽卻事視若無睹。這種現象突顯出,「觀看的熱鬧」取代了「運動的價值」,但冷門與障礙者體育的存在,實在不該因為商業價值低或關注度不高而被忽視。
在公共政策學中的「公平理論」強調,資源應優先分配給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群體,以實現社會整體福祉的最大化,而當熱門項目已享有龐大的資源與曝光,冷門運動與障礙者體育卻因政策忽視而發展艱難,這不僅是社會公平的缺失,也讓全民運動與多元發展的目標成為空談。
漫天獎金與基層忽略:資源錯置的警訊
而除了獎金待遇的公平性外,這種高額獎金是否真的能持續帶動運動發展,值得社會重新深思,當資源過度集中於特定領域,是否導致整體系統的失衡加劇。特別是在現行政策下,當奪牌選手獲得數百萬獎金,但基層教練的基本待遇卻無法受到保障、許多基層體育場地長期老舊,導致青少年選手的發展受到限制,更顯得格外諷刺。
試想,若能將部分獎金資源投入基層,例如改善場地設施、提供教練培訓或補助青少年參加國際賽事,是否能讓更多孩子有機會接觸運動,進一步培育下一代的體育人才?基層體育才是運動榮耀的根本,忽視基層的發展,只會讓體育的金字塔失去穩固的基礎。
重新定位運動的政策價值
運動部的成立,象徵著政府對體育發展的重視,然而若政策執行仍以奪牌為唯一目標,冷門項目與障礙者運動依舊得不到平等對待,這樣的進步只是形式上的改變。台灣若要真正落實運動部組織法中的「多元平權與社會包容」價值,必須要先全盤檢討獎金制度與資源分配,讓每一位選手都能享有公平的待遇與支持。
台灣體育的榮耀,不該僅屬於那些在國際賽事中奪牌的明星選手,也應屬於那些默默堅持的冷門項目與障礙者選手,當大眾為奧運選手喝采時,也應記得,那些在冷清賽場上拼盡全力的帕運選手,同樣是國家的驕傲。而政府若能以公平與多元的視角重新審視資源分配,將部分資源投入基層體育與冷門項目,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參與運動的機會,那麼,台灣體育的未來將更加穩固與耀眼。
運動部的設立是一個起點,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政策實踐多元、包容與永續的價值,期待一個真正屬於全民的體育未來,讓冷門運動不再埋沒角落,讓每一位選手的努力都被看見,讓運動的光芒普照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角落。
●作者:秋末生/體育、政治工作者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