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進口逾百萬輛 俄羅斯出招反制中國汽車中央社台北4日電 (2025-01-04 19:17:50)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遭西方國家抵制後,中國趁勢躍為俄羅斯第一大汽車進口國,2024年賣出逾百萬輛。不過,俄羅斯接連出招反制,藉由補稅與增加回收費,大幅拉高中國進口汽車價格,藉此逼迫中國車企到俄羅斯設廠。

陸媒界面財聯社旗下的汽車新媒體「電廠」2日報導說,俄羅斯不再是中國汽車的淘金熱土。

2023年以來,俄羅斯已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第一大市場。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1至11月,中國對俄出口106萬輛汽車,比2023年同期大增26%。

截至2024年底,中國品牌在俄羅斯新車的占有率已穩定在68%。據俄羅斯車市分析機構Autostat統計,俄羅斯新車銷量前10名當中,有7個品牌來自中國。

不過數據顯示,2024年11月,中國汽車品牌都出現銷量下滑,這並非俄羅斯消費者不買帳,而是俄羅斯官方推出兩項限制政策。

第一項政策限制中國汽車平行輸入。由於吉爾吉斯等歐亞經濟聯盟(EAEU)成員國對俄羅斯出口享有較低關稅,許多車商先將車輛運至這些中亞國家,再轉至俄羅斯銷售。

但自2023年10月1日起,俄羅斯修改平行進口車規定,中國汽車品牌不再適用,進口流程更加繁瑣。

2024年4月1日起,俄羅斯祭出新法令,原本從中國經由中亞國家中轉,再運往俄羅斯的車輛需要補齊各類稅費,包括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等。

據俄媒報導,新法令實施後,來自吉爾吉斯的汽車進口份額立即從3月的28.1%下降至4月份的1.7%。

俄羅斯第二項政策的藥效更猛,直接提高進口汽車的回收費。回收費是在車輛報廢時進行環保處置的費用,是一項強制性稅款。它與增值稅和關稅一樣,是影響進口汽車成本的重要因素。

2024年10月1日起,俄羅斯對進口汽車的回收費再次上漲,平均增幅為80%,隨後將會指數化增長。未來,回收費的稅率將從每年1月1日起,逐年提高10%至20%,一直到2030年為止。

據俄羅斯金融平台banki.ru,這將影響向俄羅斯供貨的中國汽車品牌,其成本可能上漲10%。

報導指出,由於對外國進口車的限制加劇,本地汽車產能不足,再疊加整體國家經濟形勢滑落,在俄羅斯,汽車越來越明顯地成為一種奢侈品,而不是一種交通工具。

據俄羅斯新聞網站NGS.RU,目前,俄羅斯新車的平均價格為335萬盧布(下同,約新台幣100.5萬元);而在2022年,這一數字是229萬盧布;2021年則為199萬盧布。

俄羅斯大幅調漲回收費不僅增加外國車商的出口成本,還因為車價大幅上漲,增加消費者的負擔。該國諮詢公司預測,汽車價格因此可能會上漲10至20%。

俄羅斯央行還將基準利率提升至21%。大部分俄羅斯人透過信貸購買汽車,但由於基準利率很高,銀行貸款變得非常昂貴。

「幾年前,這些錢我們可以買一輛賓士E級轎車,但今天我們只能買一些普通的中國汽車」,俄羅斯消費者表示,越來越多人持幣觀望,這也成為中國品牌銷量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banki.ru報導,投資和租賃公司Greenfinance總經理阿布度拉耶娃(Natalya Abdulaeva)解釋說,回收費主要影響外國製造商,俄羅斯國內工廠最終應該會獲得這筆費用的補貼。

報導說,這個解釋直指俄羅斯限制進口車的最終目的,就是建設本土汽車工廠。

不過迄今,中國只有哈弗(Haval)在俄羅斯設廠生產,這也是哈弗沒有受到限制政策束縛,在俄銷量仍節節攀升的原因。

俄羅斯急需外資建廠來恢復汽車產能。據富比世俄羅斯網報導,俄國汽車集團索勒斯(Sollers)執行長索柏列夫(Nikolay Sobolev)指出,在俄烏戰爭前的最後幾年,俄羅斯每年向歐亞經濟聯盟和歐盟國家銷售90至110萬輛汽車。而在2023年,俄羅斯的汽車產能比之前少了7倍。

不過,中國車企對赴俄羅斯建廠持保留態度。報導提到,外界一直在討論中國車企不去俄羅斯設廠的原因。為了減少地緣政治問題可能帶來的風險,中國車企一直使用當地工廠,用從中國運來的零部件組裝成品。

報導指出,中國車企在俄羅斯建廠的風險過高。在國外建設汽車工廠要投入巨額資金,任何不可抗力都可能在一夜之間埋葬一個數十億美元的項目。

事實上,俄羅斯唯一一間哈弗工廠,也是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前建立的。
加密貨幣
比特幣BTC 100962.21 2,728.30 2.78%
以太幣ETH 3687.79 30.05 0.82%
瑞波幣XRP 2.43 0.01 0.43%
比特幣現金BCH 476.32 -2.64 -0.55%
萊特幣LTC 114.33 3.16 2.85%
卡達幣ADA 1.09 0.02 1.74%
波場幣TRX 0.266525 0.00 -1.26%
恆星幣XLM 0.460840 0.01 2.24%
投資訊息
相關網站
股市服務區
行動版 電腦版
系統合作: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訊提供: 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台灣證券交易所, 櫃買中心, 台灣期貨交易所
依證券主管機關規定,使用本網站股票、期貨等金融報價資訊之會員,務請詳細閱讀「資訊用戶權益暨使用同意聲明書」並建議會員使用本網站資訊, 在金融和投資等方面,能具有足夠知識及經驗以判斷投資的價值與風險,同時會員也同意本網站所提供之金融資訊, 係供參考,不能做為投資交易之依據;若引以進行交易時,仍應透過一般合法交易管道,並自行判斷市場價格與風險。
請遵守台灣證券交易所『交易資訊使用管理辦法』等交易資訊管理相關規定本資料僅供參考,所有資料以台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公告為準。 因網路傳輸問題造成之資料更新延誤,精誠資訊不負交易損失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