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是全球打贏減碳戰役關鍵,台灣由國營事業帶頭,從氫能基礎設施、供給、應用面向著手,中油首座加氫站今年將展開營運,台電預計5月拉高燃氣機組混氫試驗比例至15%,紮實布局淨零未來。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報告,全球已有17國對氫能發展提出完整策略,歐洲居領先地位,雖然前美國總統拜登砸下大筆預算補貼綠氫,但隨著川普重返白宮第一天就宣告美國進入國家能源緊急狀態,將加快油氣開採情況來看,氫能未來發展充滿變數。
即使全球政局混沌,減碳仍是趨勢,台灣搭上全球氫能列車,宣示2050氫能發電占比將達1成,並布局綠色運輸,經濟部已與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成立氫能推動小組,將帶頭打通氫能基礎建設障礙。
其中,加氫站普及率是關鍵,目前全球已逾30國共建置超過800座加氫站,鄰近日韓為領先國家,台灣雖起步較晚,但正好可借鏡鄰國技術、法規,少走一點冤枉路。
經濟部賦予中油「氫能供應商」責任,首要之務即是打造台灣首座移動式加氫站,但設置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在一一突破法規、選址等障礙後,加氫站落腳高雄市楠梓區,預計今年展開運營,屆時將搭配交通部「氫燃料電池大客車試辦運行計畫」,提供氫能巴士使用。
第一座加氫站只是開始,台北市有望接棒,中油透露,目前正在前期規劃階段,包含在可能預定地進行風險評估、設備配置等。
要讓加氫站遍地開花,最有效率的方式便是善用中油全台綿密的加油站點,經濟部已在去年6月完成修法,開放加油站得兼營加氫站,且加油站終止營業後,兼營項目得以繼續經營,這也是在未來燃油車凋零之時,留給加油站一條生路,同時大大紓解加氫站覓地困境。
至於氫氣來源,初期中油會向國內氣體公司採購,未來目標則是達成現地產氫,意即就近建置蒸氣甲烷重組(SMR)設備,將天然氣經蒸汽重組,再透過碳捕捉技術,把灰氫變成藍氫,直接供應自家加氫站,但這部分仍須主管機關支持、確立法源。
國內製氫量能畢竟有限,氫能主要仍仰賴進口,需提早布局輸送氫能的基礎設備,能源署已委託日本川崎重工,以高雄洲際三期(即高雄港三區)為潛力場址,進行設置液氫接收站可行性評估。
針對既有天然氣管線混氫輸送可能性,中油也緊鑼密鼓展開相關研究,包含與量測中心合作進行管線混氫注入方式與均勻度的研究,也和成大合作檢測不同比例混氫燃燒對爐具的影響特性。
科技研發是淨零轉型的關鍵,台電和中研院攜手合作的「去碳燃氫」技術(將天然氣裂解製氫燃燒發電),2023年9月成功跨出實驗室,串接65kW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機,發出第一度電,前總統蔡英文大力讚許此為台灣推動氫氣發電的重要里程碑。雙方規劃擴大應用規模至5MW,目標在117年底前達成階段成果。
另一方面,高雄興達電廠是混氫發電示範基地,台電與機組製造商西門子能源合作,進行天然氣混氫燃燒試驗,112年12月已完成原目標混氫5%驗證,後續持續進行不同條件下的發電效率、環保排放、機組可靠度、設備耐用性等試驗,預計今年5月開始進行混氫15%效率測試。
興達電廠共有5部燃氣複循環機組,等到氫氣供應穩定、儲槽設備、法規完善,有望擴大混燒規模,台電未來新開發機組也會朝混燒規劃,通通化身減碳小尖兵,助攻台灣邁向淨零碳排目標。
台電除肩負電力低碳化重任,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先前透露,用電量較低的春節期間,再生能源發電量已突破5成,且只會越來越多,當綠能過剩,便有機會轉成氫能,台電未來將與工研院合作,包含在台灣製造綠氫、研究氫氣儲存技術等,貢獻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