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烏戰爭爆發,歐洲國家紛紛加速綠能轉型,未來10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目標大增逾5成,搶船、搶料推升風場建置成本,影響台灣區塊開發3-1期風場企業購電協議(CPPA)談判進度,融資到位時程一再延遲,引發市場不少雜音。
風睿能源(SRE)董事長林雍堯強調,AI人工智慧、資料中心驅動的龐大綠電需求是現在進行式,SRE旗下海盛風場力拚今年融資到位,加上海碩風場合計年發電量達55億度,但供給量仍遠不及客戶所需。
林雍堯直言「我看的是需求面」,尤其近半年AI帶動綠電需求直線竄升趨勢不容小覷。他指出,過去需求主要來自國內業者,如半導體、資通訊等大廠,後來電信業者、鋼鐵化工等傳產也開始加入購電行列,近期更有美股七巨頭(Magnificent 7)為滿足RE100承諾,「資深副總裁親自飛來台灣談」,且不只一家,更別說這一兩年資料中心急速增長,他們綠電壓力更大,「但我們現在光國內需求就已經顧不完了」。
應對成本攀升 3-1、3-2期包裹開發策略奏效
2012年,政府開始推動離岸風電,2016年10月,全台第1、2支離岸風機佇立苗栗外海,細數林雍堯陪伴台灣離岸風電發展已逾10年。他分析,第一階段(示範獎勵)挑戰主要在缺少重件碼頭等基礎建設、法規、人才和產業供應鏈,第二階段(潛力場址)大魔王則是疫情導致資金成本攀升,所幸難關都一一克服。
截至目前,SRE持股的海洋風電Formosa 1、海能風電Formosa 2等兩座風場持續穩定運作,發電量皆與當初預估相符,他點出關鍵在於本土團隊對風速、氣溫等氣候條件掌握度高,風機可利用率甚至略優於預期。
進入區塊開發階段,3-1期海盛風電Formosa 4、3-2期海廣風電Formosa 6預計2028、2029年完工,合計裝置容量達1.3GW、年發電量逾55億度。林雍堯表示,海盛風電已在去年完成場址地質調查及水下基礎、風機等基礎設計,與供應鏈、安裝船等發包合約洽談進度也已達9成左右,目標今年完成專案融資。
面對成本攀升的不爭事實,他說,SRE的一項重要策略是3-1、3-2一起推動,除增加與供應鏈談判籌碼,「一條船過來、一次動員」亦可發揮經濟效益。
CPPA對象都是大咖 魏哲家說有多少買多少添市場信心
要完成專案融資,最大前提是敲定CPPA,不過,企業對市場訊息高度敏感,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企業對綠電採購轉為觀望態度。
不同於市場氣氛低迷,林雍堯倒是審慎樂觀,他透露,目前客戶需求遠超過可供應量,包含半導體、資通訊、化工業等傳產,「現在在談的都是大咖」,經濟部推動的泛官股售電公司「台智電」也是洽談對象之一;價格談判方面則已進入「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最後階段。
林雍堯認為,最重要的是,近來最大綠電買方直接公開表態「有多少買多少」。
今年6月,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股東會被問及台積電綠電使用情況時明確表示,「會買到能買的全部,有多少買多少」,成本因此高一點沒有關係,台積電會賺錢,同時會對環保盡心力,替綠電市場注入強心針。
林雍堯指出,台灣去年電力消費量2800億度,未來每年增幅約2%、3%,國發會預估2050年將達5000億度,且全部必須為無碳電力,綠電需求可見一斑。他更觀察到,兩年前企業常抱怨CPPA年期太長,現在觀念剛好相反,多半直接簽25、30年,因為他們更希望的是,保證未來30年穩定價格的綠電供應。
12年過去角色翻轉 SRE插旗日韓助力當地風電開發
一路走來,國際私募基金Stonepeak所支持的風睿能源,已累積兩座風場建置運維經驗,也在今年5月完成海能風場股權收購,持股過半躍升最大股東,同時持續推進區塊開發風場進度。
除了瞄準台灣市場,SRE已陸續插旗日本、韓國,成為「根基在台灣的國際團隊」,目前也正尋覓東南亞、澳洲合作機會。林雍堯說,12年前,他的工作是到全球找資金、技術,現在則是帶著SRE成功案例到其他國家,角色就如當年海洋風電(Formosa I)的外商股東;他笑稱,現在換他來協助合作夥伴解除夢魘。
但談到台灣離岸風電,他仍強調,這個行業還是處在「風頭浪尖」,市場氛圍、實際工作場域皆是。
如今政府即將公布3-3期選商草案,投標者將以技術、財務、價格、商轉時間一較高下,林雍堯不諱言,比起過去財務、技術能力只是作為資格門檻,現在直接以此評分比較實在。
他說,技術能力牽涉是否熟悉法規、文化、天氣、地質條件等本土元素,尤其是「人要放在這裡」,SRE在台員工約200人、來自23個國籍,團隊、股東都有信心與意願參與3-3,但真正評估仍待選商規則出爐。
2050風電目標上看55GW 林雍堯籲注入國土規劃思維
政府規劃2050年離岸風電設置量達40至55GW,曾連任兩屆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協會(TOWIA)理事長的林雍堯認為,為滿足產業界需求,離岸風電是不可或缺綠電供應之一,須釋放更多完整場址空間。
不過,海域空間使用對象多,包含漁民、國際航道、風場,甚至是海底天然氣管、國際通訊電纜等,因此,他呼籲國家應從國土規劃位階思考,根據需求進行整體配置,往水比較深的海域走已經無可避免,屆時究竟採用浮動、固定式風場,則要看技術演進。
此外,當風場建置完成,還須併接台電電網上岸點,但目前台電釋出量只足夠到3-2期,他建議長期規劃並融入台電電網強韌計畫,才能確保離岸風電永續開發。